軀體感覺障礙的癥狀是什么?軀體感覺障礙怎么治療?

軀體感覺障礙的癥狀是什么?軀體感覺障礙怎么治療?

軀體感覺障礙

  軀體感覺障礙是指一種以持久的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癥狀的優勢觀念為特征的神經癥狀。患者因此反復就醫,各種醫學檢查陰性和醫生的解釋均不能打消其疑慮。即使當患者確實存在某種軀體障礙時,卻不能解釋癥狀的性質、程度或患者的痛苦與先占觀念。這些軀體癥狀被認為是心理沖突和個性傾向所致,即使癥狀與應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沖突密切相關,患者也拒絕探討心理病因的可能。常伴有焦慮或抑郁情緒。

目錄

1.軀體感覺障礙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軀體感覺障礙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軀體感覺障礙有哪些典型癥狀
4.軀體感覺障礙應該如何預防
5.軀體感覺障礙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軀體感覺障礙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軀體感覺障礙的常規方法

1.軀體感覺障礙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本組障礙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近些年來的研究提示,這類疾病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

  報道認為軀體形式障礙與遺傳易感素質有關。在對一組慢性功能性疼痛的研究證明,其陽性家族史明顯高于器質性疼痛;多因素分析顯示家庭遺傳史與疼痛量呈正相關。

  2、個性

  作者的研究發現,不論男女病人其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MMPI)的廓圖均呈1,2,3,7型,其兩點編碼基本符合神經癥的性格特征。“神經質”個性的患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軀體不適及其相關事件,導致感覺閾降低,增加了對軀體感覺的敏感性,易于產生各種軀體不適和疼痛。Sterm的研究發現,軀體形式障礙病人常合并一定的人格障礙,以被動依賴型、表演型、敏感攻擊型較多見。

  3、神經

  生理和神經心理研究有人發現,軀體形式障礙的患者存在著腦干網狀結構注意和喚醒功能的改變,有關腦功能不對稱的研究,把轉換障礙的感覺、注意和情緒改變,與大腦右半球信息處理過程方式聯系起來,對軀體形式障礙的腦研究指向第二感覺區(S11),該區似乎特別適合用來解釋其神經生理和神經心理的動力學機制。有人認為在情緒沖突時,體內的神經內分泌、自主神經及血液生化改變導致血管、內臟器官、肌張力等改變,這些生理反應被患者感受為軀體癥狀。

  4、心理社會因素

  (1)潛意識獲益: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認為,這類軀體癥狀可以在潛意識中為患者提供兩種獲益,一是通過變相發泄緩解情緒沖突;二是通過呈現患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擔的責任并取得關心和照顧。

  (2)認知作用: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影響認知過程,導致對感知的敏感和擴大化,使當事人對軀體信息的感覺增強,選擇性地注意軀體感覺,并以軀體疾病來解釋這種傾向,增強了與疾病有關的聯想和記憶,及對自身健康的負性評價。

  (3)述情障礙:有人認為,低文化者不善于用語言表達其深藏的感情,即所謂“述情障礙”(alexithymia)。Lesser認為述情障礙是一種長期存在的人格特征,患者不善于表達其內心沖突,描述軀體不比情感表達更容易,甚至于達到難以區分是內心感情還是軀體感覺。有人認為患者在情緒體驗的自我感受和言語表達方面存在嚴重缺陷,其情緒體驗沒有傳達到大腦皮層并通過語言符號表達出來,而是經過由律神經形成所謂“器官語言”釋放出來。

  (4)生活事件:Dantzer強調生活事件與軀體之間的聯系。Bacon發現生活事件與身體主訴呈正比,作者的研究也發現負性事件的刺激量研究組高于對照組,生活事件與疼痛量呈正相關。研究組的社會支持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與疼痛量呈負相關。生活事件中以長期性應激為主。

  (5)社會文化因素:有研究發現,軀體形式障礙特別多見于中老年婦女且文化較低者。還有研究顯示慢性功能性疼痛也多見于女性文化程度較低者。有人認為情緒的表達受特定的社會文化影響,無論在20世紀以前的西方社會,還是今天的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地區的基層社會,負性情緒都常常被看成是無能恥辱的表現,從而阻礙了該類情緒的直接表露,而軀體不適的主訴則是一種“合法”途徑。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患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掩飾、否認,甚至于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體驗,而關注自身的軀體不適。盡管癥狀的發生和持續與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難、心理因素或內心沖突密切相關,但病人也常否認心理因素的存在,拒絕探討心理病因的可能。

2.軀體感覺障礙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軀體感覺障礙可以引發相應區運動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如多發性神經病,三叉神經第三(下頜)支受損,下頜(下頜角除外)、舌前2/3、口腔底、下部牙齒和牙齦、外耳道及鼓膜等皮膚黏膜感覺障礙,伴咀嚼肌癱瘓,張口下頜偏向患側(運動支與下頜支伴行),并可伴后根放射性疼痛(根性痛),可見脊髓中央部病變,如髓內腫瘤早期、脊髓空洞癥等。

3.軀體感覺障礙有哪些典型癥狀

  感覺障礙臨床表現多樣,可因病變部位各異。

  1、末梢型

  肢體遠端對稱性完全性感覺缺失,呈手套襪子形分布,伴相應區運動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如多發性神經病。

  2、周圍神經型

  可表現某一周圍神經支配區感覺障礙,如尺神經損傷累及前臂尺側及4,5指;如一肢體多數周圍神經各種感覺障礙,為神經干或神經叢損傷;如三叉神經第三(下頜)支受損,下頜(下頜角除外),舌前2/3、口腔底、下部牙齒和牙齦、外耳道及鼓膜等皮膚黏膜感覺障礙,伴咀嚼肌癱瘓,張口下頜偏向患側(運動支與下頜支伴行)。

  3、節段型

  (1)后根型:單側節段性完全性感覺障礙,如髓外腫瘤壓迫脊神經根,可伴后根放射性疼痛(根性痛)。

  (2)后角型:單側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見于一側后角病變如脊髓空洞癥。

  (3)前連合型:雙側對稱性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見于脊髓中央部病變如髓內腫瘤早期,脊髓空洞癥等。

  4、傳導束型

  (1)脊髓半切綜合征(Brown-Sequardsyndrome):病變平面以下對側痛溫覺缺失,同側深感覺缺失,如髓外腫瘤早期,脊髓外傷。

  (2)脊髓橫貫性損害:病變平面以下完全性傳導束性感覺障礙,如急性脊髓炎、脊髓壓迫癥后期。

  5、交叉型

  同側面部,對側軀體痛溫覺減退或缺失,如延髓背外側(Wallenberg)綜合征,病變累及三叉神經脊束,脊束核及交叉的脊髓丘腦側束。

  6、偏身型

  對側偏身(包括面部)感覺減退或缺失,見于腦橋、中腦、丘腦及內囊等處病變,一側腦橋或中腦病變可出現受損平面同側腦神經下運動神經元癱。丘腦病變深感覺障礙較重,遠端較重,常伴自發性疼痛和感覺過度,止痛藥無效,抗癲癇藥可能緩解。內囊受損可引起三偏。

  7、單肢型

  對側上肢或下肢感覺缺失,可伴復合感覺障礙,為大腦皮質感覺區病變,皮質感覺區刺激性病灶可引起對側局灶性感覺性癲癇發作。

4.軀體感覺障礙應該如何預防

  目前,許多精神疾病的病因未臻詳明。多年來,專業工作者根據在生活和工作實踐中,對許多精神疾病不斷地細致觀察,形成了一些樸素的觀念。認識到許多精神疾病是人類個體與社會或自然環境互相作用產生的反常結果。在相當不少的情況下,雖然外在條件相似,但疾病發生則可截然不同,提示個體特性在疾病發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人們為防止發生這一類疾病,倡導提高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使之能夠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襲。這就是:培育機體整體,包括腦功能的發育,并扶植其經常處于健康狀態,使人的體魄健壯,精神飽滿;培養個性健康發展并加強鍛煉,使之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相統一。

5.軀體感覺障礙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軀體感覺障礙應該做哪些檢查?簡述如下:

  1、顱底部攝片、CT及MRI等檢查。

  2、腦脊液檢查。

  3、胸透、心電圖、超聲波。

6.軀體感覺障礙病人的飲食宜忌

  軀體感覺障礙的飲食保健簡述如下:

  1、適當控制總熱量,合理選擇碳水化合物,少吃糖。

  2、多吃含蛋白較高的食品,多吃綠色和黃色的蔬菜和水果。

  3、少吃油膩及含脂肪較高的食物。

7.西醫治療軀體感覺障礙的常規方法

  軀體感覺障礙的藥物治療是目前軀體形式障礙的主要治療方法,通常采用下述合并藥物治療方法:

  1、氯硝西泮注射治療合并氯丙咪嗪治療。氯硝西泮注射治療的最高劑量為2mg肌注,每日三次。治療兩周后改為口服,每日三次。兩周后逐漸減少氯硝西泮用量直至停用。氯丙咪嗪以小劑量遞增法一周內加至150~250read,具體用藥劑量視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藥物副作用、以及患者的體重而定。氯丙咪嗪一般用藥兩到四周開始生效,在癥狀完全控制后尚應繼續服用兩個月左右的最高劑量。此后漸減氯丙咪嗪劑量,一般維持治療一年左右。

  2、氯硝西泮注射治療合并多慮平治療。多慮平與氯丙咪嗪相似,但多慮平往往出現較多的抗膽堿能副作用和過度鎮靜的副作用。

  氯硝西泮注射治療合并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類抗抑郁藥,常用的是氯硝西泮注射治療合并氟西汀或舍曲林治療。后兩種抗抑郁藥一般在一周之內加至每日兩片,即氟西汀40mg,舍曲林10mg,維持治療的時間與前述氯丙咪嗪相同。